English

高考改革如何推进

1998-03-18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朱文琴 我有话说

1998年高考踏着早晨的脚步悄然走来。全国几百万应届高中毕业生怀着憧憬、怀着焦虑,发奋攻读,复习备考。

今年高考有何变化?

“一如既往,考试科目、考试时间,从指导思想,到制度办法等都不变”,国家教委学生司司长王炽昌说。

社会上流传这样一种说法,1999年高考科目将改为“3+1”,往后,全国统考也将取消。对此,王司长极为认真地说:

“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,在现阶段必须进行,或者说,以统考为主(少量单独考试、免试保送生)还是现阶段的一个主要办法,目前,还没有好的办法可以替代。大家都不考,推荐上大学,这个办法在文革中试过,证明不行,当然,考得太复杂也不行。”

王司长说,上大学,要考试,这是1977年邓小平同志拨乱反正确定的高校招收新生的办法。恢复高考20年来,取得了辉煌的成就,全国高校共招收1100万大学新生,毕业生达800万人。这支高素质队伍,在改革开放中,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。

近两年来,社会对高考改革的议论多起来,呼声高起来。当然,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,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形势下,我们要积极进行升学考试制度的改革。招生制度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改革,在改革中发展,日趋完善。

据了解,恢复高考以来,为适应国家经济、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,国家教委进行了一系列承前启后的改革。诸如,招生计划体制的改革,根据当时经济体制和社会进步发展的需要,1985年在国家招生计划中增加调节性计划,招收自费生和委培生;之后,为了提高招生质量,贯彻教育公平性的原则,于1994年起实施招生“并轨”改革,不列委培和自费,实行一种收费制度。又如,在高中会考基础上进行高考科目设置改革,先在上海进行试点,后于1993年全国实行了“3+2”高考科目设置改革,文科开考语文、数学、外语加历史、政治,理科开考语文、数学、外语加物理、化学,从而,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负担得到了减轻,文理偏科现象得到了克服。

有人说,高考造成应试教育。王司长认为,这种说法夸大了高考的副作用,夸大了高考对素质教育的作用。难道高考停止了,素质教育就会自然而然地实现了吗?

应当看到,人们不赞成应试教育,不是不赞成高考。考试和应试教育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。考试是教育的重要手段,也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手段。

应试教育是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提出来的,他违背教育规律,最明显的是片面追求升学率。而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,主要应从转变教育思想,改革教学方法上着手。

高考的总规则是,考生公平地参加竞争,高校公正地选拔人才。有人说,高考是指挥棒。当然高考有其自身的负面影响。这根指挥棒对中学教育没有一点影响是不可能的。要减轻学生负担,就要减少考试科目;而被减少的科目就有可能不被中学所重视。

王司长说,高考改革不是不考,而是在于怎样考得更科学、更有利。当前,仍需积极进行高考改革,要不断完善现行的办法,在这方面,国家教委目前正在研究和探索的内容有:

一是继续进行高考科目设置改革。在高中会考的基础上,适当减少考试科目。实践证明,目前全国高考的“3+2”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案,仍将继续实行。上海试点的“3+1”方案,已经3年了,能否推行,还要继续试点,总结经验。

正在研究的方案中,有一种是,高考设考语数外三门科目,以此总成绩确定录取控制分数线,录取时,相关科目成绩以会考成绩作依据。报名资格由会考成绩决定,如,3门以上不及格,不准报考,5门以上优秀的,才可以报考全国重点院校等。还有一种方案是,设考语数外3门,文科加考社会科学常识,理科加考自然科学常识。

二是进行高考次数改革。目前有几种意见。本科、专科分开考,同一时间,不同试卷。这样有利于减轻专科考生的考试负担。中央部委院校和地方院校分开考,这种做法,虽然也可以减轻考生负担,但存在报名等诸多难题。还有一种意见是一年考两次,1月和7月各一次。考试由国家主管部门组织,可以开考高中的9门课程,考试成绩两年有效,考生以此成绩到高校报名,由高校自定录取科目和录取分数线,自主录取。这可能是今后发展的方向。但近期内不可能实施,因为还不具备诸多必要的条件,如高校拨款制度的改革、招生计划等。

三是扩大高校录取新生自主权的改革。如何进一步加强社会的监督机制和高校的自我约束机制。目前,上海的试点办法,就是高校自定录取标准,具有最后录取权力。

四是高考命题方式和考试内容的改革。要通过改革使试题在难度、信度、效度和区分度上更加合理、科学,有利于选拔合格的人才。多年来,国家考试中心积极开展研究,取得了显著的成绩。如何使目前高考的标准化考试,在命题、考试实施、阅卷、报告成绩4个环节上更好地考察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学习能力,仍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。

最后,王司长就保送生问题作了回答。他说,1998年保送办法仍要实行,国家教委将制定严格的制度,确保保送生的质量,要求高校在总的政策没有下来之前,不要过早开展这项工作。从去年情况看,总体不错,但有的学校对入校的保送生进行测试,发现有5、6个省的质量不如高考入校的新生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